2022-08-13 22:25:23 來源: 南太湖號
播音:王然、匯哲
全文7304字,閱讀約30分鐘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顧方明
投稿郵箱:963458800@qq.com
兩漢之際中原局勢動蕩,不斷有北方人士南遷避亂,其中不乏家風嚴謹、儒學造詣深厚的大族,其中的姚家,更是湖州地區自漢至宋人才輩出的名門著姓。姚姓出自虞帝,生于姚墟,因以為姓。春秋時有鄭國大夫姚句耳、姚般,西漢末年青州刺史姚恢避王莽之亂,過江定居吳郡今武康地,后顯人尤多。東漢有尚書仆射姚皓,三國吳有太常卿姚信、寧浦(今廣西橫縣)太守姚陶、太傅姚奮。姚信的八世孫姚僧垣為后周開府儀同三司、隋北絳郡公,僧垣有二子姚察和姚最,姚察為隋太子內史舍人,姚最為隋蜀王司馬。姚察子姚思廉,為唐弘文館學士,姚思廉的孫子姚璹為武則天時的宰相,姚最的兒子姚思聰為唐秘書少監。姚僧垣入周、姚察入隋打破了姚氏一族長期定居武康的局面,《舊唐書》《姚思廉傳》云:“姚思廉字簡之,雍州萬年人。父察,陳吏部尚書……陳亡,察自吳興始遷關中?!卑醇翁秴桥d志》載:“京兆之族亦出于武康。獨最與思聰墓在武康石城山。今居之吳興者,皆秘書少監思聰后也?!?/span>
《十八學士于志寧書贊卷》舊傳唐閻立本繪 吳興沈括題跋
歷史風云變幻,我們從姚僧垣、姚察與姚思廉祖孫三代人身上所體現的出色才能與忠直秉性,或能管窺姚家歷經朝代鼎革、南北割據依然生生不息,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流芳百世的秘密。
姚氏在南朝時以醫學著稱。姚僧垣(499-583),字法衛,武康人,醫術精妙,為世人推崇。姚僧垣的父親姚菩提(生卒年不詳)堪稱奇人,他曾任梁高平令,因多年疾病纏身,留心研究醫藥,由《內經》《難經》等典籍入手,從中尋覓對癥藥,籍以自醫。在治愈陳年舊病的實踐中,姚菩提積累了大量的醫藥知識,隨后他深入民間醫治民眾,凡經姚菩提醫治者,總能見效,醫名由此大震。梁武帝蕭衍聽聞后召其議論醫方,菩提所言都能切中要害。因此梁武帝十分禮重,留宮中以待醫,并敕命其子僧垣承受家業。
《人體骨部度位圖》出自《類經》明張介賓類注 明天啟四年刊本
姚僧垣不負期望,二十四歲時即傳家業,面對梁武帝的測試能夠酬對無滯,在大通六年(532)解褐臨川嗣王國左常侍,到大同九年(543)擔任殿中醫師。姚僧垣診治細致認真,武陵王所生葛秀華積病良久,難以醫治,姚僧垣領命診視后向梁武帝詳細匯報了病人的癥狀及變化情況,梁武帝聽聞后贊嘆道:“卿用意綿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朕常以前代名人,多好此術,是以每恒留情,頗識治體。今聞卿說,益開人意?!贬t術講究因人醫治,同樣是一味藥大黃,梁武帝曾經生病發熱,欲服大黃,僧垣直言“大黃乃是快藥,然至尊年高,不宜輕用?!蔽涞鄄宦爠褡?,遂致病重無救。而梁元帝患心腹病,眾太醫力因為擔憂大黃藥力猛傷及元帝健康,或許也因為畏懼元帝剛愎易怒的性格,而主張用平藥,唯有姚僧垣有底氣有魄力地解讀脈象:“脈洪而實,此有宿食,非用大黃,必無差理?!绷涸勐爮暮蠊凰奘成⑷?,病情痊愈。
《梁武帝半身像》南宋 佚名
姚氏家學深厚,姚僧垣雖沒有史書流傳于后世,但他在青年時代熱衷文史而不好章句,在與同時代人商談討論古今歷史時能夠為學者所稱贊。梁末侯景之亂使得江南生靈涂炭,貴族在這場毀滅性的戰亂中真如“磊磊落落玉山崩”,姚僧垣在叛將侯景圍困建業面臨生死抉擇時,毅然拋下妻小奔赴國難,等到宮城陷落,百官逃散,姚僧垣回到吳興,郡守張嵊見到姚僧垣后流著眼淚說:“吾過荷朝恩,今報之以死。君是邦大族,又朝廷舊臣。今日得君,吾事辨矣?!辈痪煤罹按髮⒑钭予b率精兵兩萬壓境,協助劉神茂攻城數日,張嵊死守不敵,郡城淪陷。僧垣竄避良久但仍被拘執,侯子鑒久聞姚僧垣之名,對這位精通醫術兼修文史的人才深相器重,因而姚僧垣免于危難。等到梁簡文帝繼位,姚僧垣回到建業,官復原職并兼中書舍人。侯子鑒不久鎮守廣陵,姚僧垣又跟隨到江北。歷史有限的記載集中于侯景之亂中軍事的交鋒,姚察父子在《梁書》充分肯定了寧死不降的守將張嵊的節氣,但身處動亂之中的配角姚察面對自己不確定的命運當時有何感想,卻難以再現,畢竟彼時諸多江南本土士族在中央權力的壓制下已經逐漸從地方武宗豪強到文苑藝林名門的轉型,在朝綱淪喪、社會動蕩之際,充斥著貴族玉碎之聲,絕難用后世忠君的道統來簡單判斷此時的姚察。
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亂后征召姚僧垣至荊州,擔任晉安王諮議參軍,面對朝廷綱紀混亂、用人不當的時局,姚僧垣審時度勢,深懷憂慮。他曾經對故人說:“吾觀此形勢,禍敗不久。今時上策,莫若近關?!甭犅勊@話的人都只是掩口竊笑。等到北周大軍攻下荊州,姚僧垣仍然伴隨梁元帝左右,被軍人勸阻方才哭泣離去,被燕公于謹、周太祖所禮遇。
入北周后,金州刺史伊婁穆、襄樂公賀蘭隆、樂平公竇集先后患重病,請姚僧垣醫治,均藥到病除。面對大將軍叱伏列椿、周文宣太后、周高祖的病情,姚僧垣精確地預判了他們的死期。周武帝率兵東征時,于河陰(今河南洛陽)身患重病,一時間“口不能言,垂覆目,不復瞻視;一足短縮,又不得行”,急召姚僧垣。姚僧垣判斷周武帝諸藏俱病,不可同時醫治,按照行軍時刻的輕重緩急,先治其口,次治其目,再治其足。武帝至華州(今陜西華縣)時,已三病皆除。姚僧垣因其高超的醫術常伴帝王左右,他被周高祖授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的職位,被周宣帝封為長壽縣公,周宣帝重病時對身旁的隨公說道:“今日性命,唯委此人?!比胨搴笠ι诌M爵北絳郡公,開皇三年姚僧垣溘然長逝,時年八十五歲,遺命喪事從簡。
《圖注八十一難經》書影 明張世賢撰 明嘉靖三十三年吳門沈氏碧梧亭刊本
姚僧垣醫術高妙,醫治無數,他不僅是當時歷代皇族所信賴的御用醫師,其聲譽更盛及諸蕃外域,受邀問診,他借著行醫的機會搜集諸種奇癥藥方,進行考察驗證后編成《集驗方》12卷,同時撰有《行記》3卷傳于世。他的小兒子姚最19歲隨父入北周,奉敕習醫業,略盡其妙,著有《本草音義》。
姚察(533-606),字伯審,武康人。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姚察從小品性卓越,是塊讀書的好胚子,他六歲便能誦讀經書一萬多字,勤學苦讀,日以繼夜,十二歲便能寫文章。父親姚僧垣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作為梁代的名醫,他將在皇宮中得到的賞賜都投在了姚察、姚最兩兄弟的游學上。當時梁太子蕭綱盛修文學,十三歲的姚察被帶到宣猷堂聆聽講經并參與辯論,為儒者所稱贊。等到蕭綱即位成為梁簡文帝,對姚察禮遇有加,命為南海王國左常侍兼司文侍郎。
梁元帝即位后姚察擔任原鄉縣令,后奉命輔佐史官修史,正式開啟修撰史書的畢生事業。雖然天下局勢變化,由梁入陳,再到隋王朝統一南北,姚察除丁憂的特殊時期外主要從事修史相關的顯要文職。中國古代王朝有著悠久的修史傳統,一個人能夠擔任史官,不僅僅是官方對其博聞強識的文史素養與沉穩精煉的文字功底的充分認可,更是對其能夠秉筆直書的道德操守的充分肯定。
《歷代帝王圖》中的陳后主像 唐 閻立本
陳朝永定初年,吏部尚書徐陵當時擔任大著作,又引薦他任史佐,徐陵自己的讓官致仕等表由姚察代筆,這位編著《玉臺新詠》的文學家已經是當時名高一代的文壇前輩,但讀到姚察的文章感嘆道:“吾弗逮也?!彼泴ψ约旱膬鹤有靸€評論姚察道:“姚學士德學無前,汝可師之也?!鄙袝罱偱c姚察關系尤其友善,每次有奉命的制作文章,一定要用書簡給姚察過目后再用。一次諸文士名賢登宮城作五百字詩,徐陵在集會后關照江總說:“我所和弟五十韻,寄弟集內?!钡鹊浇偩庉嬑恼乱豢礇]有姚察的文章,硬是向謙遜的姚察索要當時文章,姚察推辭不下才將詩歌寫本寄送給江總。在陳朝時姚察的學養品行不但得到徐陵與江總的贊譽,也得到了陳后主的充分肯定,稱贊他“在于今世,足為師范”,每次姚察寫了文章,陳后主便敕命索取。由于姚察博通典籍,對名門士族的姓氏起源、官職姻親與興衰高下一清二楚,朝野知名,被尚書令江總等人聯名推薦,后主敕答曰:“姚察非唯學藝優博,亦是操行清修,典選難才,今得之矣?!庇谑且Σ毂娡?,成為陳朝的吏部尚書。
姚察作為江南第一等人才聞名北方,在陳太建初年出使北周,先前已經徙往關右阻擊江左的德高望重之人,無不仰慕。沛國人劉臻偷偷前往使館向姚察尋求《漢書》解疑十多條,得到了詳細且有依據的解答,事后劉臻對親近的人給予姚察“名下定無虛士”的肯定。出使歸還后,姚察補東宮學士,與陳朝當時的江總、顧野王、陸瓊陸瑜兄弟、褚玠、傅縡等人匯聚宮廷,一時間文才濟濟。在一眾文士中,姚察性格沖虛謙遜,不以所長矜人,他并不以青春飛揚的才思出眾,他的形象不是那種把酒臨風的瀟灑,而是一位在案頭矻矻窮年、奮筆疾書的文史學者:姚察終日恬靜,最大的興趣愛好便是閱讀,精通各種墳籍,因此他所撰寫的制述多用新奇,況且他專志著書,白首不倦,手抄不輟,喜好研核古今的學術研究,并且深諳佛經,因而文字綿密精彩,雖老不衰。因此,后來當陳宣帝希望改變梁武帝時期簡潔的事神禮節,朝堂上的碩學名儒都表示附議,唯有時任尚書祠部侍郎姚察一人站出來博引經籍,力排眾議支持梁樂,眾人驚駭不已,但也不得不慚愧嘆服。
《天目云海圖》 陳 顧野王
姚察留下的詩歌文字極少,《文苑英華》中記載的一首《賦得笛詩》可能是陳朝時期的游戲之作:
作曲是佳人,制名由巧匠。
鹍弦時莫并,鳳管還相向。
隨歌響更發,逐舞聲彌亮。
宛轉度云窗,逶迤出黼帳。
長隨畫堂里,承恩無所讓。
詩歌描述了處在雍容華麗的黼帳畫廊里面的彌亮的笛聲,與琵琶、笙簫、舞聲共同搖曳生姿,讀者觀之,可以管窺當時宮廷雅集之一角。這首詩也可以當作一首情感克制柔和的詠物詩,笛子演奏著出身“佳人”與“巧匠”的曲子,在一眾樂器之中脫穎而出,悠揚獨特的聲音宛轉逶迤溢出云窗黼帳,末句點出自己“承恩”的現狀與憑借自身能力而“無所讓”的自信氣度。
南宋建陽刊本《六朝注文選》 內頁。梁朝盛修文學,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影響深遠,從《文選》中可以發現當時歌詠音樂的詩歌傳統。
入隋后,姚察任秘書丞,襲封北絳郡公,奉命修撰梁、陳史,隋文帝曾經單獨召見他當著眾臣的面夸獎道:“聞姚察學行當今無比,我平陳唯得此一人?!焙髞硭逦牡塾秩蚊Σ鞛闀x王昭讀,煬帝即位后又任命姚察為太子內舍人,常侍從左右,遇到禮儀上需要改易衣冠,刪正朝式,接受皇帝懇切求教并在近處應答的,只有姚察一人。
姚察的品行高尚,《南史》評論道:“察至孝,有人倫鑒識,沖虛謙遜,不以所長矜人?!?梁末動亂,年輕的姚察隨父母從金陵回歸故鄉,江東地區慘遭兵禍,糧食短缺到發生人吃人的地步。姚家人口眾多,一路上靠著采野菜充饑,姚察常深入崎嶇艱難的偏僻處挖野菜,使得糧食沒有斷絕。他常常減少自己的口糧分給諸位弟妹乃至姚家故舊中缺糧食的人,自己甘愿吃野菜。而即便是在這樣亂離艱難的情況下,姚察依舊苦讀不輟。等到侯景之亂終于平定,姚察被梁元帝任命為原鄉令,這位仁厚的地方官見境內蕭條,百姓流亡不返,便輕徭薄賦,勸導農耕,終于使得當地戶口殷盛。
姚察的孝道有目共睹。粱朝淪亡后,父親姚僧垣到了長安久無消息,姚察每日只吃蔬菜穿布衣,不聽音樂,一直持續到姚僧垣的兇訊隨使者來到江南。當時姚察剛剛服完后母親韋氏喪禮,陳后主見他哀毀骨立,趕緊以姚家宗嗣繼承的理由來勸解他不要過度悲傷。長期的服喪吃齋生活使得姚察身體過于消瘦,并患有呼吸系統疾病。在姚察出使北周終于見到父親姚僧垣時,臨別之際,姚察竟昏厥而又復蘇,等到父親逝世姚察承襲爵位時更是悲痛不已。
即便姚察后來身居險要,榮寵優渥,但他一直心懷退靜,回避聲勢,在個人生活上更是清潔自處,少有資產,遇到有人勸告他經營生計,他總是笑而不答。他與親屬和睦相處,對舊故忠誠厚道,平時得到的賞賜都周濟給身邊需要的人。有一件逸聞可以佐證姚察極其樸素廉潔的生活:姚察的一個門生不敢給老師送厚禮,便送上一端南布,一匹花綀,姚察就對他說:“我自己穿的衣服,最多只用麻布蒲綀,這些東西對我沒用。既然你想要誠心交往,請不要如此煩勞?!边@個門生懇請老師接納,卻被姚察神色嚴厲地趕出了門,從此知道這事的人再也沒敢給姚察送禮。這份廉潔自律在統治階級整體追求聲色享受的陳朝晚期無疑更顯珍貴,晚唐孫元晏有詩贊曰:
曾佐徐陵向北游,剖陳疑事動名流。
卻歸掌選清何甚,一匹花綀不肯收。
梁武帝蕭統的《異趣帖》,其章草有晉人風度,其內容“愛業愈深。一念修怨。永墮異趣君不?!憋@示了佛教對這位帝王的深刻影響。
姚察的生活方式與他的佛教信仰密切相關,他在十四歲時就在鐘山明慶寺受菩薩戒,并在陳朝為官后將俸祿捐給寺廟,并為禪師樹碑,文字十分遒麗。姚察在明慶寺中看見梁朝國子祭酒蕭子云所留的禪齋詩,不免觸景生情,沿用蕭詩韻寫下了言辭悵然哀切的一首詠懷詩:
地靈居五凈,山幽寂四禪。
月宮臨鏡石,花贊繞峰蓮。
霞暉間幡影,云氣合爐煙。
迥松高偃蓋,水瀑細分泉。
含風萬籟響,裛露百花鮮。
宿昔尋真趣,結友亟留連。
山庭出藿蘼,澗沚濯潺湲。
因斯事熏習,便得息攀緣。
何言遂云雨,懷此悵悠然。
徒有南登望,會逐東流旋。
姚察這位虔誠的佛教徒齋戒了整整五十年。姚家世代素士的門風與經年累月的佛教徒清修生活,使得姚察在遺囑中要求薄葬,一切從簡,當初姚察發愿誦讀一藏經,終于完畢,臨終前他沒有表現出痛苦與煩惱,只西向坐正念,道“一切空寂”。逝后身體柔軟,面色如同往常。
姚察一生史著頗多,代表性的有《漢書訓繤》30卷、《說林》10卷。他在完成了梁、陳史書的大部分工作,未竟而卒。其中序論、紀、傳有所缺漏的,臨死前將修撰體例告誡約束兒子姚思廉,囑托他來完成這項未竟的事業。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武康人。姚思廉在少年時代在父親姚察的悉心指導下習讀《漢書》,盡得父親真傳。姚思廉和他父親一樣,是個對外在世界少有欲望,一心學習的好青年。姚思廉在陳朝時擔任揚州主簿,入隋后為漢王府參軍,后來丁父憂解職。當初姚察在陳朝時曾經修撰梁、陳兩朝史書,臨終前囑托姚思廉完成其生前未完之志。
后來姚思廉擔任代王楊侑的侍讀時,起義軍攻下京城,代王府上下僚屬奔逃驚懼,唯有姚思廉服侍代王,不離左右,等到義軍將要進入殿堂,只聽見姚思廉厲聲道:“唐公舉義,本匡王室,卿等不宜無禮于王?!币槐娷娛勘黄湔f服,布陣列于臺階,唐高祖李淵聞訊后佩服姚思廉義氣,允許他扶著代王楊侑到順陽閤下,姚思廉泣拜而去。圍觀者都感嘆道:“忠烈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謂也!”
《十八學士于志寧書贊卷》中的姚思廉像 舊傳唐閻立本繪
姚思廉挺身而出保護代王楊侑、喝退眾兵的忠烈之舉,給李淵父子以深刻的印象,李淵父子由此賞識和重用姚思廉。李淵稱帝后,即授姚思廉為秦王府文學。當時秦王李世民開文學府,招攬了十八位文韜武略,兼通文史的博學之士,姚思廉正是其中之一。當時李世民命畫家閻立本畫“秦府十八學士圖”,并命文學褚亮各為贊語,對思廉的評價是“志苦精勤、紀言實錄,臨危殉義、余風勵俗”,從史學才能和政治節操兩方面對思廉作出褒獎?!靶溟T事變”之后,李世民當上太子,姚思廉也隨即遷為太子洗馬。
姚思廉在政事上“直言無隱”,常督促唐太宗勤于國事。太宗因姚思廉是秦府舊人,許可他隨時就政事得失直接秘密上奏,姚思廉也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充分發揮自己對政事的見解,“展盡無所諱”。貞觀六年(632)夏天,唐太宗準備往九成宮避暑,姚思廉勸諫說:“離宮游幸,秦皇、漢武之事,固非堯、舜、禹、湯之所為也?!逼溲赞o懇切尖銳,唐太宗只好下諭解釋說:“朕有氣疾,熱便頓劇,固非好游賞也?!北M管太宗沒有采納姚思廉的意見,但仍然賞賜給姚思廉50匹絹,這不僅表彰了進諫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引導進諫的作用。姚思廉去世后,唐太宗深為哀悼,為之廢朝一日,贈太常卿,謚號“康”,特許葬于昭陵。
《梁書》和《陳書》名為官修,實際上除去監修魏征所作總論外都是姚氏父子幾十年心血凝結而成。姚察歷仕梁、陳、隋三朝,以精于史學著稱。入隋后,受詔撰寫梁、陳兩代史書,然未及完成就因病去世。姚思廉繼承父親遺志,為父親守喪期滿,即上表陳述父親遺愿,請求繼續修撰二史。隋煬帝下詔準許后,他一直為此努力工作。貞觀三年(629),他又受詔同秘書監魏征同撰梁、陳二史。在父親遺稿的基礎上,他博采諸家之說,在貞觀九年(635)修成《梁書》《陳書》。
《陳書》列傳第十四(局部) 日本平安時期寫本
《梁書》56卷,有本紀6卷,列傳50卷,起于齊中興二年(502)梁武帝蕭衍稱帝,止于梁敬帝太平二年(557)陳霸先滅梁,包括梁朝一代55年的歷史?!蛾悤?6卷,有本紀6卷,列傳30卷。記事起于梁敬帝太平二年(557)陳霸先稱帝,終于陳禎明三年(589)隋滅陳,包括陳朝一代33年的歷史?!蛾悤放c《梁書》都出自姚氏父子,特別是姚思廉之手,因此在撰述的特點上,二書多相同之處:
一者二書注重史料價值,注意對史料博采善擇。二書為學者立傳,較多地保留了文化史料,收錄了詔冊、奏表、書札、文賦等,保存了有價值的原始資料,此外二書還較多地保存了有關農民起義的珍貴史料。
二者《梁書》《陳書》全用散文寫成,其語言通曉洗練,敘事簡嚴。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盛贊姚氏“行文則自出爐錘,直欲遠追班、馬”,在六朝乃至唐初推崇駢體四六文的背景之下,《梁書》單獨使用古體散文,多個篇目“勁氣銳筆,曲折明暢,一洗六朝蕪冗之習”。趙翼甚至認為是姚察的史家筆法而非中唐古文運動開啟了古文的潮流:“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韓昌黎始,而豈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陳末唐初也哉?”
這兩部史書在編纂上存在明顯缺陷,但這并不完全是姚氏父子的錯誤,必須歸咎于當時國史書寫體例。國史書寫體例一般,“各列傳必先敘其歷官,而后載其事實,末又載其飾終之詔”,除去長篇累牘地照錄九錫文、禪位詔、策、璽書等矯飾文字,國史撰寫體例中“有美必書,有惡必為之諱”的傳統使得諸多惡事不記載于本傳中,例如《梁書》中昭明太子蕭統之死與臨川王蕭宏戰敗,《陳書》帝王本紀中梁敬帝與陳昌之死。同時,梁室諸多王室子弟比如與梁元帝蕭繹為敵的蕭詧沒有單獨列傳,使得諸多重要史實失載。另外,姚思廉沒能充分重視科技,對梁、陳二代科技方面史實記載甚少,他為父親撰寫的《姚察傳》隱去了祖父姚僧垣精通醫術并以醫術得幸皇室的事實,在思想根源上是因為姚思廉以方伎為恥。
《梁書》與《陳書》展現出了史學思想上的進步,姚氏父子歷經梁、陳以至隋唐之際的盛衰興替、風云變幻,促使他們進行認真的思考,在書寫歷史過程中突出以史為鑒的宗旨,認為修史的功能在于“垂鑒戒”和“定褒貶”。兩部史書中對政權更迭興起的解釋雖然沿用了諸如天意、歷數等迂腐詞匯,但是在具體的書寫上把撰述的落腳點放在人事與權謀上,多次總結梁末侯景之亂和陳代禎明淪覆的歷史經驗,強調國家的治亂安危取決于人事,決定歷史的是人事而不是天命。姚氏父子治史如同良醫一般,在過去的歷史經驗中探索國家治理的良方,實在是中國古代良史可貴的使命精神,姚氏一族這一光輝燦爛的傳統在大唐開元元年(713)賢相姚崇向唐玄宗“十事要說”中綻放,為中國人引以為傲的開元盛世貢獻了智慧與力量。
制圖:王燕婷
編輯:金臻瑤 徐思樂
責編:高玥飛
聲明:所有來源為“南太湖號客戶端”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572-2062850,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受理電話:0572-2062850| 舉報郵箱:hzzxjbyx@163.com| 湖州市網絡警察報警平臺| 湖州在線違法和不良信息受理處置辦法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100 浙新辦許可證編號:0052 網站備案號:浙ICP備20015174號 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許可證:1107217
版權所有 2003-2021 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浙公網安備 330591020000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