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3 20:58:43 來源: 南太湖號
“南太湖號”不僅可以瀏覽新聞,還可以品讀湖州。我們推出夜讀欄目,讓“南太湖號”上的精彩文章伴您入眠。
作者:靜水如鏡
湖州瀕太湖、襟青卞,而帶震澤,自古乃山水清遠、人文鼎盛之東南望郡。歷史上就有“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美譽,加之“文房四寶”之首的湖筆誕于湖州,興于湖州,其歷史文化,尤其書畫文化底蘊更為深厚,素有“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之說。
湖州因文脈傳承悠久深厚、意蘊豐富、熠熠生輝,成為推動湖州文化蓬勃發展的最充沛養分和最深沉力量?;仡櫧F代百年書畫之歷史,從湖州走出了不少的開宗立派的書畫大師。
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出生在湖州安吉彰吳古村的一代海派大師,后出任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的吳昌碩先生。一代大師以“一耕夫來自田間”自處,在他的筆下,如琢如磨的金石氣與清峻高蹈的人格互為表里。以其石鼓文的高古線條沖破晚清崇秀之頑風,又以謙和敦厚的長者風度執海派一系之牛耳。
為探尋大師之精彩一生,我們有幸來到大師的出生地安吉彰吳鎮的彰吳古村。當踏入這座三面環山、山水毓秀、白墻黛瓦的古村落,頓感此地蘊含著的天地靈秀之氣。
彰吳村,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又是中國傳統村落。據說,南宋建炎元年(1127),吳氏一門自江蘇淮安遷居于此,因古屬故鄣郡南部,故稱鄣南吳家村,明代以后簡稱為鄣吳。據《吳氏家譜》記載:“公吳氏世祖謹公不欲居都會,挈眷再泛苕水,曲折尋其源,抵安吉州南之魚池鄉。故鄣本漢郡,村在深山中,公樂其風土,遂家焉?!?/span>
這里就是晚清民國時期藝術大師吳氏后人吳昌碩先生的故里。如今,彰吳鎮也以“昌碩故里”而名揚天下。
吳昌碩(1844-1927),名俊、俊卿,字蒼石、倉碩、昌碩、號缶、缶廬、老缶等。近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詩人。
吳昌碩作為中國海派藝術的開拓者,是近現代最為重要的書畫家、篆刻家之一,在藝術上是傳統與現代交匯點上坐標式的代表人物,是承古開今的藝術大師。
沿著彰吳的一條名叫“歸仁里”的老街從村中心走至街的盡頭,一座古樸的四合院式的深宅大院映入我們的眼簾,這座大院就是大師吳昌碩的故居。
吳昌碩故居的門前有一座明代的古橋,名曰狀元橋。古橋為三拱石橋,橫跨半月形荷花池上,雕刻精致、美觀。彰吳吳家自古崇文重教,屬耕讀傳家。
明嘉靖五年(1526)吳門吳松之子吳麟、吳龍,同登進士榜,孝豐縣為之立雙進士牌坊。后吳麟子維岳、維京先后進士登科。父子叔侄,“一門四進士”傳為佳話。因而,此橋被稱為“狀元橋”。
進入這座四合院式的深宅大院,工作人員說故居原有主樓、東、西側廳、倒廳和“狀元橋”、半月池等建筑。故居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積約3000余平方米,屬于江南庭院與北方四合院的典型結合體。
故居是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先生居住之處,其中老屋占地約232平方米,主題為清代磚木結構建筑。道光二十四年(1844)農歷八月初一,吳昌碩誕生于這幢老屋。老屋分前后兩進;前進為輔屋,后進為主樓。主樓明間為客廳,北間為吳昌碩父母臥室,南間為昌碩及兄弟房間,樓上為其書齋及章氏夫人臨時臥室。
現存遺址為清代早期建筑,部分毀于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故居歷經3次大規??脊虐l掘和8次保護性修繕,全面還原了建筑風格本貌,復原了吳昌碩先生當年的生活場景和意境。
吳昌碩的童年,雖然清貧但相對來說是安寧的。他六歲時,由父親吳辛甲啟蒙。七八歲時入吳氏家塾“溪南靜室"讀書?!跋响o室”在鄣吳村彰吳溪南的南亭子山下,與村子隔溪相望。吳昌碩讀書之余,從父學習篆刻,因家境貧寒,磨鐵釘為刻刀,揀古磚作印材。經常獨處一隅刻印,以至不知暮將至。學友戲稱他為“鄉阿姐”。
十七歲(1860)時,一場不期而至的太平天國運動帶來的戰亂,打破了鄣吳村的平靜,村民紛紛離家避難,其父吳辛甲攜吳昌碩出走避難。其間,屢遇危險和不測,常以野果、草根、樹皮充饑。有時父子倆還被亂軍沖散,他只得孤身飄泊,為人傭工度日,嘗盡人間辛酸。一次,身患疾病、四肢無力的他為避追兵,躲入村南名叫石倉塢的山洞,忍饑挨餓四五天,幸得附近村民周濟,才得大難不死。從此父子二人開始了近五年之久的避難生涯。
清咸豐十年庚申(1860)春三月,太平軍借道安吉、孝豐南下杭州行“圍魏救趙”之計,以解天京之圍。次年(咸豐辛酉)四月,一支太平軍自安徽廣德入境,途遇鄣昊村民團伏擊。戰守月余,傷亡極多。
這場戰亂,使鄣吳村成為一片焦土,亡者四千人,生存者只二十五人。吳昌碩一家九口人中祖母嚴氏、母親萬氏、弟祥卿、聘妻章氏、妹等先后死于戰亂,僅剩避難在外的昌碩父子二人。戰亂讓年輕的吳昌碩經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和辛酸,給他一生留下了無法撫平的傷痕,但同時也磨礪了他堅強的心志。
個人的遭遇,親人的死難,在他的心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傷痛。他后來所取的名號如“蒼石”、“倉石”、“蒼碩”、“倉碩”、“昌碩”等,無不與此相關。
戰亂后,同治四年(1865),吳昌碩父親吳辛甲娶安吉曉墅楊氏為繼室,在彰吳重建家庭。但此時已是一片廢墟,吳昌碩便隨父遷往安吉縣城東桃花渡,開始了近十年的”蕪園“耕讀生涯。
1875年,他結束了近十年的蕪園耕讀生涯,離開故鄉,走向外面的世界。后來,無論是在杭州、湖州、蘇州等地的游學生涯中,或是客寓黃埔江邊從事藝術探索和創創作的晚年歲月里,吳昌碩對故鄉的牽掛和關愛卻一直縈回于心,并傾瀉于他的筆端,見諸于他的行動中。
在故居的四合院里,有一處昌碩藝術碑廊,碑廊于2004年建成,為雙回廊仿古建筑。此處擷取吳昌碩吟頌家鄉風物之書畫作品11幅,以碑刻形式展示大師藝術成就,其桑梓情懷可見一斑。其故里深情大多體現在其文學和藝術作品中。
比如,清咸豐九年,為避戰禍,吳昌碩已聘未婚的安吉過山章氏早早來歸,時僅十五歲。次年十月,太平軍占據孝豐城,昌碩父子倉出逃。章氏扶持家人留守。兩年后,在外流浪的吳昌碩回鄉探視親人,不意章氏已于數日前病亡,草草埋于庭前桂花樹下。戰后,尋其遺骸,始終未果,成為吳昌碩的終生遺憾。二十年后,他在蘇州寓中夢見章氏夫人,一時百感交集,醒后寫下了著名的感夢詩,以寄托對章氏的思念。后來,他意猶未盡,又治印一方,曰:“明月前身”。
鄣吳村吳氏從始遷祖吳瑾到吳昌碩,已歷二十二世;其間名人輩出,盡顯風流。歷代先賢的高風亮節和豐功偉績始終影響著吳昌碩的一生。
吳氏一族自明以來即成為詩禮世家?!凹绎L舊學漢周秦”、“回思祖德誦清芬”,是吳昌碩吟詠先世的詩句。良好的家風自始至終浸潤于吳昌碩的一生,成為他攀登藝術巔峰的原動力。
明清兩朝,鄣昊村吳氏族人在各個領域有重大影響和成就者不乏其人,有明一代,如著名的教育家、慈善家吳松,被譽為“江南北治行第一”的山東按察副使吳麟,以清廉著稱的福建右參政吳龍,以軍功、詩名顯于嘉靖朝的命都御史、云貴巡撫吳維岳,以詩名著于湖州詩壇的吳稼竳等。入清以后,如乾隆年間以藏書家聞名的吳五鳳等。
大師一生的朋友圈也相當豐富,多為名人大家。1869年,26歲的吳昌碩首度赴杭州,求學詁經精舍,從名儒俞樾學習小學及辭章。俞樾(1821-1907),字蔭甫,晚號曲園居士,德清人。俞樾于1868年出任詁經精舍山長,主掌精舍講席達31年,其掌教強調”由訓詁而名物、而義理,以通圣人之遺經“,故精舍以學術嚴謹而與專意科舉的書院形成鮮明對比。吳昌碩在詁經精舍的治學經歷,對他于金石學的理解和篆刻書法的探索具有重要影響。
1872年,29歲的吳昌碩初次赴滬,結識了書畫家高邕和其時海上畫壇的領袖人物胡公壽。以印人起步的吳昌碩,在青年時代于湖州、杭州等地的游歷中就開始了對金石碑版文字的研習,他曾于1875年寄寓湖州收藏家陸心源潛園,及至中年留居蘇州,更借助印藝得以與一批江南學術、收藏圈中的顯赫世家相交。
還有好友任伯年(1840-1895),名頤,號小樓,浙江蕭山人。二人相識于1883年,任伯年從吳昌碩尚顯稚嫩的畫作中看到長年書法、篆刻磨練的筆墨功力,對他青眼有加。任伯年曾為吳昌碩作過多幅肖像作品,如《蕪青亭長像》《饑看天圖》《棕陰納涼圖》《酸寒尉圖》《蕉蔭納涼圖》等,現大多收藏于浙江博物館。吳昌碩對此畫極珍愛,任伯年去世后,他常睹畫思人。
吳昌碩先生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其詩、書、畫、印的藝術影響力上,各有成就又相互影響,每一門藝術的成就都建筑在他的其他藝術基礎之上的綜合融通的結晶上。
年輕時的吳昌碩對藝術創作自金石篆刻入手,整日與石為伴,早期廣泛吸收借鑒戰國古璽、漢印、封泥、陶文等古代文字,不蹈常規,后期多參石鼓文的結體和筆意,風格更為樸茂蒼勁。他曾言:“余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痹谧躺?,吳昌碩是公認的大師。
對此,他也頗為自信:“我金石第一,書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對《石鼓文》書法的畢生探索,成就了他的篆書藝術,并且在臨學的過程中能夠做到食古出新,形成自我之獨特風格??梢哉f,他的篆刻鈍刀硬入,樸茂蒼勁,表現出雄而媚、拙而樸、古而今、變而正的特點,前無古人。
50歲之前為其書法的探索期。早年楷法師鐘繇,中年楷法傾向黃山谷,50歲至70歲為其書法藝術風格的成熟期。吳昌碩追求”無法“之法,將篆、隸書筆法,引入楷、行、草,從而使他的行草書筆法形成于一種迥異于他人的獨特風格。
在“四藝”中,繪畫的影響力最大。吳昌碩創造性地繼承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發展成具有濃郁金石韻味、氣勢磅礴的大寫意風格,將中國畫推進到了一種全新境界,從而對近現代畫壇產生深遠的影響。
吳昌碩自幼習詩,他一生以詩人自許,在1886年的一首《贈內》詩中說道:“平居無長物,夫婿是詩人?!眳遣T的詩,從初唐入手,早年研習杜甫、王維,后來廣泛涉獵歷代各家名作,旁及詞曲。工于五律,尤工古風長調。他一生所作詩的數量很多,已出版的詩集約有一千一百多首,僅收入《缶廬集》中就有五百首之多。
吳昌碩大師的一生著實是精彩的人生,最后讓我們在他的一首短歌行:”缶翁缶翁胡不歸,安吉城外魚蝦肥。潺潺之水釀作酒,快意一醉誰是非。低頭胯下吁可恥,淮陰不是奇男子。要檢天地入蘧廬,突??窀栉崤c爾?!爸?,去回味他那不平凡的藝術與人格魅力。
聲明: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南太湖號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南太湖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聯系作者并協助處理相關事宜。
聲明:所有來源為“南太湖號客戶端”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572-2062850,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受理電話:0572-2062850| 舉報郵箱:hzzxjbyx@163.com| 湖州市網絡警察報警平臺| 湖州在線違法和不良信息受理處置辦法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100 浙新辦許可證編號:0052 網站備案號:浙ICP備20015174號 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許可證:1107217
版權所有 2003-2021 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浙公網安備 330591020000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