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4 10:18:51 來源: 南太湖號、《小康》雜志社
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與《小康》雜志聯合推出《解碼湖州》重大主題策劃,在2022中國綠色低碳創新大會召開之際,今天推出第二篇報道《“最美生態”吸引“最硬科技”——解碼湖州創新強市》。
編者按
8月15日至16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2中國綠色低碳創新大會將在湖州舉行。如此一個重磅會議,為何會選擇湖州?
湖州,是一片崇尚科學的沃土。
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州籍“兩院”院士多達40名。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就有錢三強、屠守鍔、趙九章3位湖州人。中國近代科學奠基人之一任鴻雋、中國新型導彈驅逐艦總設計師潘鏡芙、新中國第一架飛機設計師徐舜壽、中國X射線晶體研究主要創始人陸學善、中國數理邏輯奠基人和計算機科學開拓者胡世華、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第一任艦長張崢……這些從湖州走出的科技之星充分證明,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湖州,是一個生態文明的高地。
湖州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是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當下更提出了綠色低碳共富的城市發展目標。在“雙碳”國家戰略下,如何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生態資源富集型地區高質量綠色發展,是國家交給湖州的命題。這幾年來,湖州補齊交通短板,成為長三角中心;借助政策護航,借力上海、杭州等大都市,補上高校研究機構的短板;搶抓頭雁人才“快狠準”,引入一個個專家,帶動一個個產業;保障“頂配”,全國首推“標準地”模式,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現在的湖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的強力牽引。賽道選擇,湖州將如何做強新能源汽車、物流裝備、光電通信及半導體、工程機械、合金特材、生物醫藥、地理信息、數控機床八大產業“主引擎”?招商引才,湖州將如何提供“低成本創業、高品質生活”的環境?培育生態,湖州如何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推動創新生態不斷優化?
解碼科技創新的湖州實踐不僅是回答全國性命題,更是回答如何在生態文明所帶來的世界級科技創新與競爭浪潮中找到立身之地。
項飛 攝
7月10日,國務院公布了《關于同意湖州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批復》,湖州以全省唯一的身份成功獲批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青山環繞、綠水潺潺的太湖南岸開啟了以綠色創新引領生態資源富集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一輪科創實踐。
以變為恒,創新不止??萍紕撔率菄窠洕l展的重要支撐,更是增強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選擇湖州,源于這座城市多年緊扣高質量趕超發展的關鍵要素,堅定不移實施人才強市創新強市首位戰略,全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翻看這座千年古城的成績單,如今的湖州已成功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30強,省級高新區、省農業科技園區實現區縣全覆蓋……一系列成果的“集體井噴”并非一蹴而就,與時俱進的體系、制度、政策,正推動著全域創新在湖州生根發芽。
以“谷”為媒
催生創新動能
展現一座城市的創新實力,必然有其極具特色的載體。放眼世界,美國硅谷、印度班加羅爾、德國慕尼黑都被譽為科創領域的翹楚。
回看湖州,得天獨厚的自然之美是這里的先天優勢,輻射長三角多個重要城市是這里的區位優勢。從自身出發,湖州的創新布局以“谷”為媒。
圍繞“創谷經濟”理念,統籌推進西塞科學谷、湖州科技城、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北翼中心建設,推動創新平臺提能造峰。而這其中西塞科學谷作為“創谷經濟”理念的先頭項目備受矚目。
西塞山片區的科學谷致力于打造以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和應用型科學裝置為載體,是集基礎應用研究、科研成果轉化、科技創新賦能于一體的創谷平臺,包含西塞東坡、高教園區、試研臺、匯智芯、創新田五大重點功能板塊。
“選擇湖州,除了這里擁有區位優勢,更在于對科學谷綜合水平的認可,我相信未來這里將成為長三角重要的創新資源集聚平臺?!蔽靼步淮蠼淌?、博士生導師王盛在實地參觀了西塞科學谷后給予了這里充分的肯定,由他領銜的中子科學技術實驗室項目已落地科學谷。該項目建成后將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加速器中子源科學裝置,為國內提供車載加速器中子源無損檢測系統+智能診斷系統的集成解決方案,實現大型設施設備在役無損檢測診斷,填補行業空白。
全市首批7個“創谷”已簽約重點科研項目20個、總投資46億元。而隨著“創谷”效應的持續發酵,湖州科創平臺體系的建設也漸入佳境。目前全市累計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15家、企業研究院178家,省級企業研發中心552家,重點企業研究院18家。
德清縣莫干山鎮“論劍谷”。謝尚國 攝
“湖州大力發展‘創谷經濟’,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模式,既有獨特性又有創新性?!闭憬“l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蘭建平認為,當前湖州已經進入跨越式發展、高質量崛起的關鍵時期,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第一動力,將成為湖州實現高質量趕超發展的關鍵要素。
以“轉”為道
加速創新增值
科技創新的魅力所在,不僅體現對新技術的不懈追求,更在于新技術本身對經濟社會的全方位貢獻。
圍繞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發展的命題,多年來湖州積極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科技產出或直接服務于產業發展,或以基礎研究的形式推動技術變革。
位于南太湖新區的浙江大學湖州研究院傳來重大利好消息——該學院團隊用數學辦法攻克了復雜環境下控制機器人單機與集群的飛行難題。中山大學智能工程學院副教授呂熙敏這樣評價:該研究的意義與地位毋庸置疑,在國內首屈一指。
依托湖州科技城,新區目前已形成以中科湖州應用技術研究院為龍頭,浙大、電子科大、上海交大、中科大4個一流高校平臺為支撐,多個眾創空間為承載的“1+4+N”的全域創新體系。集聚國家級、省級高端人才近200人,人才資源儲備超5萬人,厚實的人才家底,為新區發展積聚創新動能。
關鍵核心技術是檢驗一個地區創新實力的最好體現。這幾年,聚焦“4210”產業體系,湖州迭代梳理關鍵核心技術“倒逼、引領、替代、轉化”四張清單,組建由龍頭企業牽頭的市級創新聯合體,鼓勵承擔重點科研任務,深入推進“揭榜掛帥”“賽馬制”。日前省科技廳公布了2022年第一批省級新產品試制計劃名單,我市共有728項新產品項目成功入選,涵蓋電子通信、生物醫藥、機械等多個行業領域。
王潔涵 攝
“聚焦主導產業,我們搭建技術交易、人才產品對接、重大儀器設備共享和科技金融支持四大服務平臺,加快創新要素向產業鏈集聚,實現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笔锌萍季指咝录夹g及產業化處處長李凌峰表示,今年上半年湖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64.6%,技術交易額110.6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96%。
于湖州而言,綠色是城市的底色。在推進綠色發展的過程中,科技創新也持續發揮著源源不斷的效能。湖州率先在全省構建了“市、區縣、園區、工廠、產品”的“五位一體”綠色制造標準體系,獲批全國唯一的國家綠色產品認證試點城市,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48家、綠色工業園區5個、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11家,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78項,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綠色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特別在傳統產業為主的湖州,創新更是為產業蝶變注入了活力?!笔薪浶啪之a業處處長石楊說,目前湖州已培育了高端裝備制造、休閑旅游等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金屬新材等4個五百億級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地理信息等一批百億級產業集群。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穩居全省首位,并被列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以“聚”引鳳
筑穩創新根基
科技的競爭其本質是人的競爭。身處長三角萬億俱樂部城市群,要實現科技創新領域的突圍,湖州深知聚才引鳳的關鍵性。
在打造全國人才創新創業理想城市目標的加持下,近年來湖州緊抓海外人才來華窗口期,建立“才聚湖州”云平臺,開展線上云招聘,實施頂尖人才、領軍人才、優秀青年、工資薪酬、大賽遴選、區縣舉薦六大直接認定機制,以“雙聘”模式引進人才,授予其高校和在湖研究院雙重頭銜,讓真人才留得下、留得住。
作為內蒙古來湖的科研人才,湖州師范學院理學院高級實驗師呼格吉樂來湖已有20多年。扎根這座城市后,他始終在產學研一線工作,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如今已手握18項國家發明專利、20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60多項教學儀器成果投入生產?!斑@里的政策和對外來科技人才的支持,讓我時時感受到湖州的真誠?!焙舾窦獦氛f。
與呼格吉樂有同樣感受的新湖州人不在少數,通過制定出臺《湖州市重大項目攻堅及招商引才新政》《關于支持創新創業創強十條政策意見》等人才政策,湖州目前已累計遴選“南太湖精英計劃”人才項目1810個,近3年引進大學生34.8萬人,連續八年獲得省對市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
施莉娜 攝
在人才招引的過程中,企業的需求往往是最大的,為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湖州還以實施重大人才工程為依托,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推動人才引育提質增效。今年上半年全市企業研發費用總額84.8億元,同比增長16.3%,占營收比重為2.46%。
德華兔寶寶裝飾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功獲批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招引培養博士后9人,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劉元強表示,正是有了博士后工作站為載體,多年來企業開展了包括5項國家級項目在內的40余項產學研項目,并激活了一大批新產品的生產銷售,反芻企業發展。
……
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一路坦途,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需要每一個細節的把控和每一項工作的落地。
市科技局局長羅芳表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獲批,給湖州的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湖州將實施創新能力提升、綠色產業升級、資源要素集約、人居環境優化、綠色生活推廣五大行動,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模式,對生態資源富集型地區推動可持續發展形成示范效應,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實踐經驗。
鄒黎 攝
專家點評
賴惠能
《小康》雜志社副社長
近年來,各地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盤點一下湖州科技創新工作有什么特點呢?
從湖州實踐來看,推動科技創新工作,主體是科技工作者,主動力是市場主體,而政府則扮演著主推手的角色,充分體現著“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的特點。政府的有為著重體現在“定方向”和“做服務”:一是找方向,確定科技創新作為主抓手,在工作推進中因地制宜尋找主賽道,把要素資源不斷集聚;二是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尊重企業的發展規律,著重針對企業的痛點難點,自覺做好配套服務工作,比如首推“標準地”模式,好項目入駐可以心無旁騖;比如全力做好各層次人才招引、培養工作。正是這些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舉措,政府把力用在刀刃上,真正為企業做好單個企業無法完成的產業布局、平臺搭建、人才培養等配套服務,逐步形成了湖州科技創新的新局面。
為湖州的科技創新工作點贊!
盧寧
浙江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教授
打造綠色低碳科技革命的世界高地。2022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應該加強“三個要”,一是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二是要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加快創新成果轉化。三是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高等學校加快相關學科建設。湖州以綠色創新引領生態資源富集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是國家推進“雙碳”工作的重要舉措,對湖州進一步走實走深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既是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戰。湖州如何繼續堅持干在實處,更好發揮制度優勢、資源條件、技術潛力、市場活力,決定著湖州成為綠色低碳科技革命世界高地的速度和進程,相信湖州能夠不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的歷史使命,為世界綠色低碳科技革命提供中國范例、中國方案、中國道路。
往期推薦
解碼湖州① | 是山水,又不止是山水——解碼湖州生態文明建設
記者:邵鼎
《小康》雜志記者:周宇
編輯:童馮雯
責編:施璇
聲明:所有來源為“南太湖號客戶端”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572-2062850,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受理電話:0572-2062850| 舉報郵箱:hzzxjbyx@163.com| 湖州市網絡警察報警平臺| 湖州在線違法和不良信息受理處置辦法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100 浙新辦許可證編號:0052 網站備案號:浙ICP備20015174號 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許可證:1107217
版權所有 2003-2021 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浙公網安備 33059102000007號